在结束了小岗村和华西村五天的实地调研之后,为了更好的掌握我省农村改革之路的发展情况,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到我国和我省农村在建国70周年的巨大变化,7月23日上午8时,工商学院三下乡团队全体师生来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——陕西省蓝田县董岭村。
董岭村,地处蓝田县,属秦岭北麓的浅山丘陵地貌,全村3个村民小组,172户共630名村民。全村90%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,剩下的大多是老人、妇女和儿童,是典型的空心村。近年来,董岭村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贫困户”模式,以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“三变改革”为载体,实现了土地集约、资本集中、利益共享,促进了生产发展,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探索。
抵达董岭村后,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在村委会为我们讲述了董岭村的改革之路,他通过问题导向,向我们传达了他对董岭村改革的几点思考。
李书记从四个问题入手,为我们做出了详细解答:
问题一,传统产业的核桃种植遇到瓶颈,该如何转型?
董岭村传统核桃种植产业增收乏力,为破解这一瓶颈,村两委会通过讨论探索,破解了农村“分散过头”带来的小农与大市场之间的机制体制矛盾。把全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管理,既激活了土地资本,也彻底解放了我们农民的双手。现在,大家放心把土地交给集体经济,摇身变成‘股东’,不光年终拿分红,还能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,放开手脚发展第三产业。
问题二,土地资源分布不均,该如何破解?
从2015年开始董岭村两委班子组织召开大小会议40余次,做好协调、解释工作,并开展村民思想工作。2016年,全村率先开展了三资清理工作,之后按照拥有户口的村民进行资产均分,量化到人。以发放股权证的形式明确个人占有股份。
问题三,股份制改造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?
“双保障型产权比例化改革”,村支书李田利介绍这是董岭村在股份制改造中的独特设计,“收益分配分三个板块,资源、资金、资产。通过统一经营产生的收益按比例化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。收益的49%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股东。31%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存入第三方银行,作为公积金给股东提供双重保障。10%作为公益金,用于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等其他社会福利。10%用于集体股份制公司运营中的风险金。”以此来保障农村股份制改造的可持续发展。
问题四,此次改革对农村社会与文化有何影响?
农业丰则基础强,农民富则国家盛,农村稳则社会安。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认为通过农民利益的进一步调整,可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,通过“联利达到联心,‘三变’将村民利益捆绑在一起,将民心汇聚在一起,促进了农村的长期繁荣稳定,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董岭村的贫困问题。
村委会交流结束后,我们开始了实地参观与考察。首先师生们来到了董岭村文化大礼堂,这里共两层,一层可容纳300人同时开会,并配备小舞台;二层由村庄文化展示馆、村务公开栏及村图书馆等组成。这些设施既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。
接下来我们参观了董岭村的乡村民宿。董岭村紧邻白鹿原影视城和关中环线。近年来,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自然资源,董岭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。在大西安农民节十佳系列评选活动中,被评为十佳最美乡村。
“以前农民拥有最好的土地资源,却是最贫困的人群,这就是抱着金饭碗要饭,现在,通过改革解决了农民利用农地完成其财产性收入的问题,也就从根源上解决了贫困。”李田利说:“下一步,我们还要以市场为导向,依托白鹿原影视城和影视艺术小镇,探索‘文化+’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,鼓励农民开展第三产业,发展农家乐、民宿等乡村经济,打造全域旅游示范村和‘五美’建设示范村。
通过董岭村的调研实践,团队成员们进一步明白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形势下,进一步完善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、农村稳定和农民致富的关键。
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调研任务已经接近尾声,通过本次社会实践,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员工切实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,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培养了广大学子深入基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怀,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,让青年学子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

(撰稿:赵盼盼\供图:新媒体中心责编:孙继龙)